行业动态

吃对了嘛对话海归营养学教授曾晓飞:吃对一顿饭,疾病少一半

2022-03-17 17:43:58 吃对了嘛

吃对了嘛

他是一名曾在美国生活十余年,以Nutritional Medicine为科研领域,专注研究脂肪酸,热心推荐"地中海膳食"的专业人士。

他是“HMBA”(Health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)理论的研究学者。他在接受时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志学的邀请时,被寄予深切厚望:这群人管人管钱,就是不管身体,你来管管他们。

他是中国第一位把“吃”归纳为2个阶梯、6个阶段的研究学者,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窥探国人的饮食发展变迁。归国近20年来,专注研究一件事——脂肪酸与健康,这是关系到中国人膳食结构平衡的一个关键问题。

他是天然食物的推广者和崇敬者,在“口味至上”迎合受众的时代,直指食品精加工的弊端,提出“食品合理加工”的倡议。

他是一名膳食营养的科普工作者,时常顶着“会动了某些人蛋糕”的压力,剖析食品真相,指正“真理”。

他是曾晓飞,北大光华管理学院、中欧管理学院、清华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海外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,中国营养联盟专家组副主任委员,中国保健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,国际营养师协会中国区顾问,复合欧米伽3等11项专利的发明人。

编著有美国出版的《基因营养学》、《代谢分类疗法》,以及国内出版的《食用油你吃对了吗》、《走出亚健康500个为什么》、《神奇的ω-3脂肪酸》、《生命的保护神—ω-3脂肪酸》《神奇的高原圣果》、《生命的保护神》等多部书籍。

吃对了嘛

作为一名普通人的家国情怀

此次【吃对了嘛】团队与曾晓飞教授的访谈,约在其家中。刚进门时,他正在阳台对着电话那头细心地指导着什么,不一会儿从阳台走到厨房,又从厨房走到阳台。

曾太太则落座会客桌前,熟练而利落的烫洗茶杯、洗茶、泡茶、招呼来客喝茶、挑起最近的热门话题。

终于在结束两通电话后,曾晓飞教授来到了会客桌,坐下的第一件事,就是请笔者一定要把“养生是智慧,健康是责任”这句话写下来。这也是曾晓飞教授本人一直奉行的十字箴言。

吃对了嘛

在中国,任何一个成年人都知道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意味着什么。如果失去了健康,对于一个家庭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。

同时,也诚如北大光华张志学教授所说,来到光华的MBA学员们对客户负责、对员工负责,唯独对自己不负责。如果失去了健康,影响的将不止是一个人,一个家庭。

曾晓飞教授告诉笔者,他崇敬像钱学森、袁隆平这样的学者和实践家,将党国的培养回馈于祖国和人民。如果失去了健康,祖国和人民面临的精神损失和财富损失将是巨大的。

所以,在2020年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》提出“没有全民健康,就没有全面的小康”的基础上,曾晓飞教授提出“没有家庭和家族的健康,就没有民族的复兴和健康”。

他希望国人在任何时候谈起“饮食营养”、“膳食平衡”等话题时,不再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东西,而是真切的与自己的健康、与家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;他希望国人能认真地对待“吃饭”这件“小事”;他想要留下点什么。这就是他坚持做膳食科普的意义。

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的困惑与执着

“一个完整的医学链条是【预防】【保健】【诊断】【治疗】【康复】。【预防】居于首位,而膳食就是预防的前沿。”

曾晓飞教授说到,在预防和慢病康复的理论中,慢病不是被治好的,而是自我修复好的,修复的过程就是恢复自愈力的过程。修复的过程中,其重要的环节就是人体应获取自然、充足、平衡的原料,这是曾晓飞教授在慢病预防中的一个核心要点。

而营养学就是研究其原料的科学,将一定数量的原料进行合理搭配和配量,才能达到“平衡营养膳食”的目的。

比如,在众多的膳食中,如何评判好的产品(食品)有三个重要标准:1.原产地;2.加工和储存方法;3.人体接受吸收的程度。

在此3个重要标准之上,曾晓飞教授一直崇尚“从天然食物中获取养分,而非过度提取、过度加工”。

他告诉【吃对了嘛】笔者,食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(不适合人类吃的食品除外),很多就坏在不正当的储存和加工环节中。部分商家出于商业利益,为了让食品好看、好吃、好口感,将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物质进行各种不正确的添加与配伍,这种有心或无心的伤害,为人体的损伤和修复提供了错误的原料。

吃对了嘛

袁隆平院士生前与青年学者交谈时曾说过:“我的工作是让中国人吃饱,希望你们年轻的健康学者能让中国人吃好。”曾晓飞教授时常以此勉励自己,“也要成为一名让中国人吃好的追随者”。

2020年,经过14年的努力,曾晓飞教授将“膳食的2个阶梯、6个阶段”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。

从第一阶梯的“吃饱”,到第二阶梯的“吃好”,中国人经历了一阶梯(解决饥饿——饮食无忧——酒足饭饱)到二阶梯(品牌追溯——非转基因、有机追溯——营养膳食平衡)这6个阶段的膳食文化分类,从而奠定了科学膳食的理论基础。

但,我们大多数人依然停留在第一阶梯的“饮食无忧”和“酒足饭饱”阶段,而第二阶梯的“吃好”刚刚起步。在这个起步阶段,希望普通老百姓不要掉入一些商家的“教育陷阱”。

“品牌溯源很重要,但大品牌的东西就一定更好吗?”

“浸出法、压榨法、高油酸食用油都符合人体健康吗?”

“耳熟能详的1:1:1调和油真的更符合健康标准吗?”

“蛋白质中乳清蛋白、酪蛋白、大豆蛋白、豌豆蛋白哪一个更适合人体的需求呢?”

“普通老百姓要了解真相不容易,我们要说真话也不容易。因为不知道会触犯到多少人的利益,不知道在普及知识的路上会遭遇到哪些绊脚石。相信真理永远存在,日后我们有多种渠道跟各位学者和民众讨论。”

“我也请你,在我说得过多的时候,适当的时候提醒我一下,是不是换种表达形式。”

“曾晓飞教授向【吃对了嘛】笔者发出一连串的问句和“抱怨”,这何尝不是一位科普工作者的困惑与悲哀。

曾晓飞教授说,希望所有人崇敬自然,敬畏自然,多崇尚天然食品、完全食品。但他也说到,在食品可追溯的前提下,在“吃饱”阶段想要达到营养平衡并不容易,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,真的可以让我们长寿。

作为一名营养师的初心与使命

民以食为天,餐桌无小事。

即便是在困惑中,曾晓飞教授也走在一条不忘初心、不问终点的步道上。

他在国内提倡“使用公筷”20年有余,听之者众,行之者寡。每每看到幽门螺旋杆菌、呼吸道传染病、甲肝、疱疹等疾病的高发率和高传播率,心中不无痛心与遗憾。

人体所需营养简单又复杂,他既怕人们吃得不够多,又怕人们盲目吃,吃得太多,心中既焦急又无奈。

好在,能普及一个是一个。因为影响一个人,就可能影响一整个家庭,甚至一整个家族。

而每一位与他同桌吃过饭的人,都可能被影响到。就像是此行的我们。

吃对了嘛

访谈结束,曾太太已经做好了一桌午饭。一碗茨菇排骨汤、一碗蒸腊肉拼香肠、一碗小鱼干、一碗杂蔬、一锅杂粮饭,一座朴实的平衡膳食宝塔就搭建起来了。

每副餐具旁有两双筷子,一副公筷,一副私筷。一碗汤过后,曾晓飞教授随性而又不失随和地叫我们起筷,叮嘱吃饭要细嚼慢咽,食物摄入要多样,同时也要“少吃点”。

曾太太在一旁笑着附和:“人家招待客人,都是让客人多吃点。让客人少吃点的,你是第一人。”

席间,两人你给我夹菜,我帮你盛饭,相互逗趣,还不时地“告诫”对方“不要再撒狗粮了”。

这精神头,任凭谁也猜不出这已经是两位接近七旬的“老人”了。

更多食疗资讯,请登录小程序进行看↓↓↓

吃对了嘛


标签: 饮食误区
首页
食谱
新闻
联系